设备的“主治医生”——记生物提取一车间刘元法师傅
2015-12-23

  翻过年去,就是刘元法人生的第53个年头了,这位生物提取一车间的最年长者、一个普通的车间维修工人,用他的勤奋踏实、坚守敬业获得了身边所有人的敬重;在维修工这个基层的岗位上,他就像一位设备的“主治医生”,在多年的实践中诊断着设备的各种病情,治疗着设备身上的各种顽疾,千方百计的帮着设备做各种保健和改进。在他的手下,设备得以良好运行,车间得以稳定生产,那么这位“主治医生”是如何炼成的呢?让我们翻开尘封的记忆,一起聆听刘元法师傅的故事。
 
  风顺——从学徒到厂长
 
  刘元法,出生于1963年,1981年从大冶一中毕业后,次年进入黄石市第六塑料厂学习。1982—1985年,三年的钳工、电工的操作实践,把刘元法带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,这也为他今后的职业生涯选择铺下了浓厚的兴趣基础。至今,刘元法身上还保持着一个奇怪的爱好:每逢路上行走,不管看到机器出故障停在路边维修,他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观看……不看则已,这一看就看入了迷,与他同行的妻子,多次一个人走出很远了,猛然回过头来才发现丈夫不知又在什么地方被吸住走不动了,每每这样都哭笑不得。
 
  1985年,企业响应政府政策的,刘元法作为仅有的一个符合培养条件的员工,被送入黄石工校大冶分校脱产进修两年,1987年毕业于企业管理专业。进修期间,刘元法系统学习了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生产、销售、财务、设备等一些列的知识。当问及最喜欢什么课程时,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还是机械维修,他带着浓厚的兴趣,用勤奋和努力弥补了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,为后来的进一步成长开拓了道路。毕业后,刘师傅回到黄石市第六塑料厂工作,凭借日益精湛的技艺,他从一个普通的员工一步步走上车间主任、技术厂长的高位。这几年刘元法可谓是事业顺心、人生得意。然后在这一帆风顺背后,暴风雨已悄然来临。
 
  浮沉——辛苦出渣路
 
  90年代后期,塑料厂经济效益不善倒闭,刘元法也下了岗,从人生的高峰跌落了下来。就在这时,劲牌公司向其敞开了怀抱,刘元法不久之后就被聘为劲牌公司制瓶车间的技术指导,重拾了往日的事业,继续与机械打起了交道。
 
  然而好的日子没有长久,暴风雨再一次来临。1999年,公司战略调整,制瓶业务停止,刘师傅被调往配置车间担任起了药材加工的工作,从一名技术指导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出渣工人。药材加工工作十分劳累,领药、浸泡、切药、晾晒、投料、出渣,全部工序都有4人承担,体力耗费非常大。那时的公司规模、机械化程度远不如现在,所有工作基本上都靠手动完成,即便是在寒风冬天,工人的身上也总是被汗水浸透,在那段时间,魁梧高大的刘元法体重暴减了50多斤,变成了仅有150斤的标准身材。
 
  谈及那段经历,刘元法也坦然说道:想过要放弃,但在家人的劝导下,我还是坚持下来了,现在想想,当时的选择是对的。同时,他还悟出了一个道理:好做的事情要做好它,不好做的事情更要做好它,只有做好了才能乐在其中,倘若沉不下心来,再好的工作也会有你不满意的地方。
 
  选择留下来的刘元法,没有愤然怨世,也没有敷衍卸责,尽管内心还有一丝丝的苦闷,但依然尽职尽责做好每一件事,很快就成了药材加工班的班长。那时,公司所用的药材都需人工在楼顶晾晒,天气晴好时,没有晒好的药材都是收好直接存放楼顶,方便第二天继续晒出来,但六月的天说变就变,一个按照天气预报本该无雨的晚上突然雷声大作、大雨倾盆,刘元法立马大感不妙,批了衣服就往公司跑,但等他跑到楼顶时,刘元法惊呆了:在当时没有便捷的电话通信,无法快速通知人员的情况下,全体班组成员全都已经在那忙做一团了,无一缺席……作为班长的他被感动了,被这群可爱的工友深深的感动了,在那个暴风雨的黑夜,他的内心却看到了炽热的光。从此以后,刘元法的内心不再苦闷,他爱这个团队,从而也不能辜负这个团队,因此更加乐观看待每个工作,积极承担班组责任。
 
  转折——重拾“手术刀”
 
  2009年,刘元法的职业生涯又有了新的转折,他被调到新组建的生物提取一车间担任维修工作,至此,与机械设备阔别十年的他又重新拿起喜爱的扳手,这对深爱着这一行的刘元法来说,即是幸运的,又是忐忑的。尽管又可以做回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但离开此岗位多年,面临的又是全新设备,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。然而当真正拿起那些扳手螺丝钉的时候,刘元法就像医生拿起“手术刀”一样,那根敏感的神经完全被触动了。
 
  新设备不懂,他在厂家安装好时,默默捡起所有厂家遗留在车间的设备说明书,根据上面对设备构造、原理、运行维修、维修、故障查询等知识的介绍,对照着设备一点一点的进行摸索,不懂的地方就趁机赶紧问设备厂家的技师。车间有两台瑞士进口的离心机,每年都需要花近5万元请外部技师中修一次,非常不方便。于是,刘师傅决定自行摸索和钻研,每当设备检修时,他都请求自己动手操作,只让厂家技术人员从旁指导,通过这种方式,他很快清楚了检修的流程、注意事项等,从此,这些就不用再外请人员检修,经他主导检修过的离心机也得到了领导和专业人员的肯定。
 
  当时在一车间成立之初,车间里大多是新来的员工,没什么经验,正常使用寿命长达好几年的陶瓷膜,在那段时间几乎每过几天就会故障一次,刘元法也就在各种时间接到维修通知:吃饭时、周末时、有时甚至是大半夜……但无论何时,刘元法真的就如同与时间抢夺生命“救死扶伤”的设备主治医生一样,总是毫无怨言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为了减少设备误操作的损伤,刘元法从此一有时间就到车间看看,给年轻员工讲解设备的知识,指导他们进行操作。因而,常到车间转转就成了他的习惯,即便是在周末休息时间,也要抽出时间到车间来看一下。如今,新员工都成了熟练工,设备故障频次也越来越少,但刘元法这种习惯坚持至今,从不间断。
 
  新生——突破自己,不断改善
 
  如今,一车间早已成为刘元法的最为熟悉的另一个“家”了,除开为员工解决日常生产中的基本故障之外,他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样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,就如一只已经羽翼丰满的雄鹰,不满足现状,而是要不断去突破自我、获取新生。
 
  在每天的工作中,他有空就去车间去查看查看、问问员工在设备操作中有无不方便的,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有问题就去解决,而是没有问题也要不断去改进:方便操作的改进、减少人力的改进、节省能源的改进、降低成本的改进……经他思考,最终实现了1#、2#提取罐自主复吊的改进,每年间接为车间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70余万元,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改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,几乎在车间的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因刘师傅的改善而带来的便利,因此,刘元法也成了车间的国宝级人物。
 
  在刘师傅身上,可让人们看到什么才是真正改善无止境,在每一次改善之后,刘师傅都会深入的想,能不能够更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。当问及改善的动力时,刘元法的答案出人意料:“每做一个改善就如同解答了一个个难解的数学谜题,不加解决总是让人如鲠在喉,一旦解决就能获取一种特别的成就感。”
 
  凭借这种兢兢业业、精益求精的精神,现在的刘元法对车间这些几百万元的精密设备,他只要在机器上一听,就知道是哪里出了什么故障,就如同问诊的医生,把把脉就知道症结所在。在不断的工作努力中,在为车间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,刘元法自身的价值也得以彰显:2012—2013年度被评为公司的“生产标兵”,2014—2015年度“改善之星”。在今年公司“身边的榜样评选”中,刘师傅又因大家的共同举荐而入选。记得一次早会播放了一期《开讲啦》的视频,做客的嘉宾是漫画家蔡志忠。蔡先生在其中讲到这样一段话,“有人问我,‘你天天这样工作不累吗?’我说,‘怎么会累呢?我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,但我所从事的都是我最爱的事情,对我来说,每一刻我都是在享受’”。对堪称设备的主治医生的刘元法来说,也是在享受其工作和改善的每个时刻。(图/石勇  文/陈小虎、何水英)